江门景堂图书馆:侨乡文化的灵魂栖息地
景堂图书馆在代代传承中焕发生机。
古籍文献修复和特色馆藏在众多图书馆中独树一帜
景堂图书馆:侨乡文化的灵魂栖息地
新会区闹市中隐藏着一座有将近百年历史的图书馆——景堂图书馆,图书馆庭院中有见证新会成长的铜像,可以触摸到历史印迹的木质长桌,透过植物照进阳光的拱形高窗……在这里静静寻觅,浮光掠影间,仿佛与时空对话。
景堂图书馆由旅港乡贤冯平山先生于1922年创建,是一座“私人建设的公共图书馆”,以启蒙之功润泽乡里,至今已经有98年历史,经历战火纷飞,也看遍繁华市井。如今,这座图书馆在代代传承中焕发生机。
除了近百年历史,古籍文献修复和特色馆藏,更是让这座名副其实的“档案馆”在众多图书馆中独树一帜。景堂图书馆不仅是新会文化的瑰宝,也是侨乡文化的灵魂栖息地。润物细无声,景堂图书馆为新会增添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,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和精神殿堂。
古籍修复师 让古籍文献获得新生
镊子娴熟地游走在残损的书页上,破碎的纸屑被一层层揭起,灵巧的毛笔沾着专用的糨糊浸湿残缺破损处,镊子夹起补纸精准补漏,在古籍修复师谭锦华的巧手慢工下,“生命垂危”的古籍获得新生。
景堂图书馆书库里,谭锦华修复的古籍《万国史记》静静躺在这里。修复前的《万国史记》,虫蛀、断裂、扭曲成团,文字已无法辨识。修复后的《万国史记》,完整成册,页面干净、文字清晰,与修复前相比,已是“判若两书”。
8年前,谭锦华有幸成为景堂图书馆的一名古籍修复师。她从小喜欢这里,二楼的画册架是她最熟悉的东西,绘画的启蒙、热爱生于斯,长于斯,长大后,她又回到这里,整日埋首于古籍修复案台上,她将自己称之为藏身在瑰丽珍宝背后的手艺人。
2008年,古籍修复技艺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也让古籍修复走入百姓眼帘。景堂图书馆是广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,古籍修复也是景堂图书馆的重要任务。古籍修复工艺复杂,修复一册古籍从配纸到最后的装订,往往要经过拆书皮、扯捻、溜口、倒页等几十道工序,还要做到通古今、知人文,对修复师的素养要求极高,这行大都是师傅带徒弟,手把手教出来的,而谭锦华的师傅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。
景堂图书馆保存有1.3万多册古籍文献,部分馆藏古籍文献存在霉变、虫蛀、脆化、鼠啮、断裂等多种形式破损,有的古籍浑身布满虫洞、有的整套书页成了书砖、有的珍贵书页布满黑霉……中国古书所用材料,大多为手工纸,质地纤薄,再加上年代久远,很容易破损、掉色,如果没有一代代修复师的工作,后人根本不可能看到那些流传千年的传世之作。
书本是过去式,但修复是现在进行时。“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,古籍修复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,是修艺,更是修心。”谭锦华坦言道,这次修复后,因为现代修复工艺的提升,加上保存得当,可以保存更长时间。
为了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和保存度,图书管理员赵剑宏通过非接触性彩色扫描机将古籍“带进”电脑屏幕,他熟练地操作着电脑,把整理好的古籍扫描整合,分类上传到古籍数据库,方便古籍保存和读者查阅,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古籍造成多次伤害,计算机专业出身,又是90后的赵剑宏,将古籍数字化处理,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古籍保护和使用之间的矛盾。
保护古籍,传承文化任重道远,景堂图书馆自2005年就实施古籍保护计划,并在2007年参加中华古籍保护计划,先后安排人员参加国家级、省级古籍保护培训班,于2015年全面完成馆藏古籍普查登记工作,是广东省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,其古籍整理、修复、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水平,走在同级单位的前列。
为引导大众深入了解古籍修复技艺,宣传古籍保护理念,景堂图书馆多次开展“古籍保护进校园、进社区”活动。通过图文展览、修复专家视频演示、修复师现场演示、观众互动体验等方式,立体展示古籍修复技艺,向大众展示古籍修复成果,宣传古籍保护理念,营造全社会参与、关注、保护和传承古籍修复技艺的浓厚氛围,进一步推动古籍修复事业发展。
特色馆藏 让各类珍贵文献流芳百世
景堂图书馆藏书馆内,一排排朱红色的书架上陈列的是近百年的珍贵文献,时间在这里静静流淌,历史在这里驻足停留。景堂图书馆重视特色馆藏资源的搜集整理,在近百年的建馆历程中,积累了丰富的具有新会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,成为景堂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特色和服务优势。
文章来源:《图书馆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tsglt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022/407.html